2022年6月25日,盛世集團2022大健康科技創新發展聯盟大數據研討會在廣東中山火炬開發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國際健康女神大賽組委會名譽主席漓歌應邀出席此次研討會。
漓歌主席認為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疾病預防、健康管理等健康消費的需求日趨增強,樹立大健康理念、發展大健康產業、完善大健康服務已成為社會各界共識。
所謂大健康,就是圍繞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對生命實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呵護,既追求個體生理、身體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以及社會、環境、家庭、人群等各方面健康。發展大健康產業,就是轉變傳統醫療產業發展模式,即從單一救治模式轉向“防—治—養”一體化防治模式。
因此,大健康產業應涵蓋醫療產品、保健用品、營養食品、醫療器械、保健器具、休閑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詢等多個生產和服務領域,是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發展大健康產業不僅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而且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進一步撬動大健康產業發展,需要優化發展思路,充分開發市場潛力,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下一步,我們要借助新技術、新經濟等現代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擴大生態和健康等中高端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更有效匹配。
此外,還要進一步探索如何使產業發展從過去的分散、粗放狀態轉變為更加有序、均衡,推動行業競爭態勢由“資源競爭”加速向“創新競爭”轉變,推動資源投放由“優化配置”加速向“提質增效”轉變。
近年來,亞健康狀態在中青年群體中不斷蔓延,“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的醫療模式也需要改變,逐漸向‘防、治、養’模式轉變。”漓歌主席指出,大健康產業恰恰是“防、治、養”模式的產業體現,隨著公眾的自我保健意識不斷提高,“治未病”被視為藍海。
所謂大健康,就是圍繞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對生命實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地呵護,既追求個體生理、身體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等各方面健康。
實現大健康,需要樹立大健康理念、進行大健康教育、創新大健康技術、發展大健康產業、完善大健康服務。發展大健康產業,就是轉變傳統醫療產業發展模式,即從單一救治模式轉向“防—治—養”一體化防治模式。為此,除了應繼續發展以醫療器械為主、以藥品為主的醫療醫藥工業,還應加快發展以保健食品、藥妝、功能性日用品等為主的保健品產業,以個性化健康檢測評估、咨詢服務、疾病康復等為主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積極發展大健康產業,不僅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而且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大健康產業是剛需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標志。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慢性病、老年病、肥胖癥以及亞健康等趨于增多。
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樹立大健康理念,發展大健康產業。
任何一個國家,如果經濟不發達,這個國家的健康產業還是發展不了。“疾病的關鍵在于預防,而預防的關鍵就在于自我保健。”要實現這種狀態,個人必須通過自我保健充分參與到自我健康管理中來。
漓歌主席又表示,科技與創新為大健康產業賦能,使之成為助推品牌經濟增長的新發力點
如今,大1健康產業: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保健品、醫療物資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健康領域,而是將“健康”推向了更廣闊的產業鏈,賦予了傳統行業更多創新和想象的空間。傳統的醫藥保健領域開始脫離單一的保健品生產,涉及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形成開放型的產業鏈,容納更多的可能性。新型健康產業則開始借助技術呈現出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務形式,并不斷向旅游業、家電家居等領域融合??萍寂c創新后疫情時代,大健康產業發展趨勢逐漸上升
健康產業跨界融合,挖掘品牌潛力
市面上除了健康類的垂直產品,諸多品牌都紛紛開始吸納健康管理的元素,大健康產業正逐漸擴容,呈現出跨界融合的趨勢。許多其他行業的品牌發現了消費者對健康生活需求的持續增長,致力于以人為本提升健康產業服務。健康、養生作為產品的附加賣點,通過融合健康管理功能獲得新的用戶增長,在此過程中挖掘品牌的潛力,也為自身的品牌建設尋找新思路。
互聯網逐漸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種,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使得如今人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離不開互聯網平臺。各類頭部互聯網媒體平臺幾乎都成為了優秀的健康知識科普媒介,促成了健康知識形成多樣化的傳播形式。
(正文完) 本文原文鏈接:http://www.element-living.com/roll/20220719/8929.html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迅捷新聞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565174678@qq.com),并提供稿件“糾錯”信息。
05-17
04-28
04-12
04-30
04-18
05-05
07-10
04-15